10月27日,金刚光伏(300093)发布2022年三季报称,公司2022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1.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55亿元,去年同期净利151.51万元,同比减少10309.2%,由盈转亏;每股收益为-0.7161元。
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一般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建设,不但帮助贫困户脱贫,还可以通过园区化、平台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大农民就业与致富空间,让农民获得租金收益、工资性收益等。图1 2013202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量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三)光伏市场格局持续优化国内应用市场快速扩大,已逐渐形成东、中、西部共同发展的格局。
随着组件设备的性能、单台产能以及电池片效率不断提升,组件生产线投资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光伏+工业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通信光伏+生态治理等各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我国光伏行业已进入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72020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共打破世界纪录23次;2021年,打破效率纪录11次;2022年上半年,刷新效率纪录7次。目前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布较为集中,202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50.6万吨,新疆、内蒙古、四川三地集中了国内近80%的产能。光伏发电与农业、渔业、沉陷区治理等非能源领域的综合利用结合越发紧密,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并对改善当地民生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是与其他行业耦合性强。目前,我国n型TOPCon、HJT、P型单晶TOPCon的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已经分别达到25.70%、26.50%、26.50%。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608.8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0.8%,不过其归母净利润仅为4.57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79.8%。
如果交易实施完成,浙能电力将持有中来股份9.7%股份,并控制公司19.7%股份表决权,而林建伟、张育政夫妇将持有20.25%的股份及10.25%表决权。不过两个月后,这一交易再度告吹。浙能电力盈利能力堪忧从浙能电力方面看来,这家市值超过460亿元的国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火力发电业务,辅以提供热力产品,以及对核电投资,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内。至于为何要入主中来股份,浙能电力方面表示,一是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二是通过取得中来股份的控制权,可促进浙能电力从传统火电为主向火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方向转变,有利于浙能电力转型升级;三是中来股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取得中来股份的控制权,可以规避产业培育风险。
不过,近年来该公司在电力生产领域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已经发展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区域能源企业,其整合了控股股东浙能集团下属火力发电、天然气发电、燃油发电、核电等电力主业资产。中来股份首次谋划出让公司控股权是在2020年6月。
同一时间,公司第三次公告转让计划拟向泰州姜堰道得新材料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转让占公司总股本5.7%的股份并向后者定向增发的方式,使姜堰道得成为公司的实控人。据了解,此次浙能电力受让价格为17.18元/股,合计受让金额约18.17亿元。而2021年1月4日晚,中来股份获取了最新一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基金资产净值报告,显示上述私募基金净值出现了巨额亏损。据了解,该公司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先后分四笔进行了闲置自有资金委托理财,合计认购总额为2亿元。
三年内四度转让控股权实际上,此次已经是林建伟、张育政夫妇三年内第四次试图转让中来股份控股权。中来股份实控人林建伟、张育政夫妇将以18.17亿元,将公司9.7%股份和10%表决权转手给浙能电力。但在不足两个月后的8月,因为未能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投资等重大事项未能达成一致,双方解除了这一转让协议。记者梳理发现,自2021年以来,中来股份股价从最低点5.33元/股扶摇直上涨至最高17.76元/股,涨幅高达233%。
11月10日晚间,浙能电力(3.440, 0.01, 0.29%)(600023)与中来股份(17.330, 0.00, 0.00%)(维权)(300393)双双公告宣告了这一股权转让计划。而且,该公司毛利率近年来始终在低位徘徊,从2020年的14.58%骤降至2021年的-2.11%,而在今年前三季度,其仍未摆脱毛利亏损的状态,毛利率仍为-1.21%。
完成交易后,中来股份这家光伏背板龙头实控人将变为浙江省国资委。该价格较中来股份停牌前的17.33元/股略低。
不过作为浙能电力而言,以9.7%股份的交易对价,便拿下19.7%的表决权,也可谓划算。从17.18元/股的交易价格来看,略为低于中来股份当前股价,不过,这一价格是中来股份近两年内股价最低点5.33元/股的两倍有余,林建伟、张育政夫妇可谓在光伏赛道景气度最高时高位套现该项目计划2022开工,于2024年竣工。此外,万年青、华润电力旗下水泥厂等也都在积极布局分布式光伏项目。其中,上峰水泥出资额为3000万元,持股比例达60%,正式宣告跨界新能源。那么,这家千亿水泥巨头又在看什么呢?实际上,正当全世界都在关注它的主业的时候,海螺水泥却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
同时,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公司从风险控制角度,对有关外部项目的实施趋于谨慎态度。在水泥行业有这样一句谚语: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
2022年1月,上峰水泥与阳光新能源、凭新科技达成战略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浙江宁波设立合资公司作为后续发展光伏业务的主体。由此可见,水泥茅海螺水泥在中国乃至全球水泥行业的龙头地位已不言而喻了。
不过,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海螺水泥正全面加速绿色转型。对此,该公司董秘此前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该公司会稳妥推进新能源板块发展,重点发展光伏和储能项目,力争早日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全覆盖。
此外,有鉴于该公司今年高管大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新能源投资计划不及预期也在情理之中。(截图来自上市公司公告) 然而,海螺水泥的新能源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1月9日,海螺水泥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该公司正在持续加大新能源板块投资。截至今年8月份,以海螺新能源为企业名称注册的企业达96家,以海螺光伏科技为企业名称的企业2家。
这也是该公司近6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和净利双降的情形。可见,其业务下滑的颓势依旧,而且有加速下降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目标和碳达峰实施方案政策的出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水泥行业发展转型的方向。当年8月,该公司以4.43亿元的价格收购其母公司持有的安徽海螺新能源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旨在推进该公司绿色转型。
跨界光伏遇波折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海螺水泥就开始加速在新能源赛道上布局。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853.28亿元和124.1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9.89%和44.53%。
海螺水泥表示,未来该公司将聚焦水泥主业,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加大新能源板块投资。仅今年1-7月份,该公司独资设立的新能源公司就有52家。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18-2021年,海螺新能源已独资设立了44家新能源公司。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水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高能耗、高消费行业,科技含量和技术壁垒并不高,行业已经较为成熟而且竞争激烈,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根据其财报显示,2021年海螺水泥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679.53亿元和332.6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73%和5.38%。根据该公司中期票据发行方案显示,海螺水泥将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经济开发区、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等地建设光伏发电设备制造项目,其中包括一条5GW高功率双玻光伏组件生产线,并配有两条 1400t/d光伏玻璃基片生产线及深加工生产线。
多家水泥龙头跨界实际上,不仅仅是海螺水泥,多家同行水泥公司也纷纷跨界入局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今年3月初,海螺水泥曾发布新能源投资计划,拟投资50亿元用于发展光伏电站、储能项目等业务,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全覆盖。
正基于此,水泥行业已然开启了新能源发展的碳索之路,正积极打造零外购电工厂。可见,海螺水泥跨界转型投资光伏项目的进展明显低于预期,同时也引发了无数中小投资者对其光伏项目进展的担忧。